坊茨印象
2010-04-20 by Jonathan
坊茨者,坊子也。
乍一聽到這歐味十足的名字,不禁啞然失笑。這離我感覺中的類似“坊子白干”、“坊子車站”這樣純鄉(xiāng)土的概念差別太大了。等到真正與坊茨近距離接觸后,覺得坊茨既存有德式遺跡的西化痕跡,又具備純中國上世紀70年代小鎮(zhèn)本土氣息,而且兩者結(jié)合的如此默契、天然、天經(jīng)地義,仿佛本來如此,就該如此。
仲春的一個午后,我們不經(jīng)意間來到了坊茨小鎮(zhèn),現(xiàn)在濰坊坊子區(qū)似乎有意要把坊子打造成一個“萊茵風(fēng)情”的“德國小鎮(zhèn)”,努力把她往小資的方向引。除去偶爾的宣傳有礙眼之嫌,我們走在一馬路(老坊子一共三條馬路,稱一馬路、二馬路、三馬路)上,感覺還是很愜意的。馬路上很安靜,幾乎沒有人,但是很有生活氣息,一輛自行車歪在墻邊,對聯(lián)貼得很大,街面上極為整潔和有序。走著走著,就仿佛時光倒流,仿佛回到了我們出生時的70年代,親切而恍然。馬路到頭就是著名的“坊子站”,明黃色的墻面,黑色的繁體仿宋字,不大的院子空無一人。旁邊的貨場停著一部悶罐子車,有幾個婦人攜子提筐不知去搶揀什么,小孩子三四歲了還穿著開襠褲?;貋頃r看見幾名胖婦人閑站在車站旁聊天,端的是無所事事,懶懶洋洋,悠然閑話家常。
看了103棟德日建筑群中的其中一棟。房頂已經(jīng)破敗,周圍荒草萋萋,進得里面,布局是極好的,看得出以前的精致。木地板也還結(jié)實,有一個旋轉(zhuǎn)的樓梯通往2樓,一看就是德國建筑。外面的窗戶極為別致,旁邊國人自行接續(xù)上一段平房,在里面當(dāng)作社區(qū)活動游藝室,有點不太搭調(diào)。有老人在耳邊叨叨說著舊日的歷史,他們似乎對100年前侵占土地的德國人并無惡感,畢竟年代久遠,而且德國建筑在相當(dāng)長的時間里發(fā)揮了重大作用,100年后的今天,還寫來關(guān)于房屋建筑壽命到期如何維修的函,令國人汗顏不已。
史料記載,坊子在德日侵占期間,共修建了103棟建筑,由于煤產(chǎn)豐富,修了鐵路后源源不斷運輸煤炭,一時極為繁華。隨著煤炭資源的逐漸枯竭,上世紀80年代坊子車站改為貨運站,從此繁華不再,但也許正因如此,坊子的建筑、人文反而保存了原汁原味的吧。